【悦读】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卧室

作者: 樊登读书 【 轉載 】 2025-03-22

在生活的某个阶段,我们或许都曾深陷一种令人无奈的困境:一个人待在卧室里,时间仿佛静止,唯一的“消遣”便是躺着玩手机,任由时光在指尖悄然溜走。


我们为自己制定了诸多计划,可那些计划却在床榻之上被一一搁置。我们试图打开文档、拿起书本,却又难以坚持下去,最终只能在“玩手机——后悔——做别的事情”这一怪圈中反复徘徊。一个人待在卧室,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因为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内心的缺乏动力,逐渐变得颓废,无端浪费着宝贵的时间。


 

11.jpg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为“花盆效应”的定律,它形象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当我们长期将自己置于一个封闭的、如同温室般的环境之中,虽然能够感受到舒适与安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再继续成长,无法突破现有的局限,就如同一株被束缚在狭小花盆中的植物,无法自由地蔓延开来。


我们所熟悉的圈子,固然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但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我们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生命的枝叶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舒展。

 

一位投资人曾深刻地指出:“整天待在家里的人,永远碰不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一个沉溺于卧室舒适圈的人的心间。


朋友丹丹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她曾满怀信心地从公司离职,决定全职投入到自己的视频拍摄事业之中。然而,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月,她便变得憔悴不堪。原本在公司时,她还能凭借与同事的交流和外界的刺激保持创作的热情,可一旦回到家中,独自面对四面墙壁,她陷入了数据焦虑之中,做什么都提不起劲,产出的视频数量和质量都不如在职时。直到后来,她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所在,选择走出家门。她开始散步以派遣心情,偶尔与同行约饭,了解时下新的动态。随着与人建立的联系越来越多,她的灵感也如同泉水般涌现,视频数据也越来越好。这时她才恍然大悟,之前她的颓废与无所事事,皆因长期待在卧室里,自我对话过多,精神变得越发敏感,久而久之,便拒绝与他人沟通,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我们选择走出卧室,我们会发现,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人,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可能性。


巴格贾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他曾经是一个只喜欢待在家里的宅男,做着零售工作。有段时间,他想转型做汽车销售,但每次去应聘都被拒绝,许多人对他说:“你不合适做汽车销售员。”然而巴格贾却偏偏不信邪,反而用自己的方式来为自己创造契机。零售工作每天接触的客户五花八门,他便开始留意客户身份,一旦遇到汽车行业的人,就会主动结交,并请教汽车销售的知识。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认识了十几个新朋友。在日常的相处中,有个奔驰经销公司的经理,对他产生了兴趣,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就这样,他成了对方麾下首位没有经验的销售顾问,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跃迁。


 

12.jpg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年幼时曾和母亲一同去往上海,见过城市繁华的他,萌生了走出山村的念头。


为了能走出农村,他曾参加过三次高考。第一次高考失败之后,他在家里干插秧、开拖拉机,干了几个月的农活后,遇到了一个当代课老师的机会,他凭借这个机会,边代课边复习。然而第二次高考,他再次失利。


他的父母劝他:“考不上就算了,在家当个教书先生也好。”可是他不甘心,每天很早起床开始学习,晚上十点学校熄灯,他就打手电筒在被窝里学。终于,在第三次高考时,他成功考进顶尖院校。


内心的力量,会决定着你的舒适圈。


困于失败,一蹶不振,若没有人拉一把或摆脱现状,其内心就如同枯死的花,了无生机;不安现状,与世界、与他人积极沟通,如同在内心注入一股活水,焕发新的生命力。


 

 14.jpg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长时间待在家里,你会因为筋骨生锈,反而会有一份隐隐的焦灼,迫不及待地想到外面走走去。


一个人待在卧室里,学会与自己独处,确实很重要。但一味的自我对话,脑子会麻痹,四肢会退化;内心的能量会逐渐减弱,乃至焦虑、怀疑。


我们的人生,远不止眼前这样,更多的可能性都在路上。


当你选择走出房门,你会发现:这世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探索、看见。



阅读

推薦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

取消
技術支持: 淘福
  • 首页
  • 手机版
  • 电脑版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