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县皮影,渊源流传時間:2023-08-03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刘易雄 通讯员 彭妙兰)陕西消息:“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说的就是皮影。陕西华县皮影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华县皮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其皮影造型独特、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在演绎皮影的同时,其唱腔细腻悠扬,引人注目。其产生、发展和形成,得益于当地的历史发展以及特色文化积淀。一些民间文学也为皮影戏提供范本,雕镂技艺也推进了皮影的发展。 “汪氏皮影”工作室 华县皮影堪称“中华一绝”。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经历刮、磨、刻、染、烫、缀等工序,其中考验技术的是“镂刻”,数十把,宽窄不同,刀型不同,分工也讲究,艺人需要熟练使用各种刀具。有个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其中大有学问。最体现功力是“敷彩”,“敷彩”就是根据不同人物和服装采用不同的颜色,每个人物都拥有不同的色彩。而在用色上也十分讲究, 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盛于宋,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据记载,汉武帝因为爱妃去世,思念过度,不理朝政,大臣为讨其欢心,在民间学了这种艺术,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之后便在民间流传至如今,皮影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盯册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的繁复的工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与思考,并为其开阔了空间,使得民间与专业创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皮影戏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民间各种活动的重要仪式,其承载了一定的伦理教化与宗教传播功能。其演出内容与形式都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随着时代的衍进有的可以得到留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