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读懂五行学说時間:2023-04-17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 湖北讯 (记者 王宇慧 通讯员 王丽) 从物候观察,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便名以“木”气;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火”气。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金”气;冬季是气的潜降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水”气;而长夏是气的平稳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土”气。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为序相制约、相抑制,叫五行相克。有相生则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会造成某行的太过,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态。 《内经》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但若按其字义理解为5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的记载,指的都是五材,5种具体的物质和材料。即使将其说成是5种元素,也仍然属于五材的范畴。 五行的“行”字,《说文解字》说:“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 所谓“五行”,应是指自然界气的5种运行方式,或说是5种运动形式。 汉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思是说,用“行”字,是用来表述大自然之中气的运动、运行方式的。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得更清楚:“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其行不同,故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显然是说,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运行,有了阴阳,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为天地之气的运行方式不同。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邻的次序相生,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胜,也就是相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联系起来的。因此在《黄帝内经》里,又把五行叫作“五运”。 这些都说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 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将自然界万物用五行进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古人是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来研究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就周年视运动而论,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时,地面上则是春季;指向南方时,则为夏季;指向西方时,则为秋季;指向北方时,则为冬季,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来历。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例》中,就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记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个大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 可见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四季和节气的方法,是由来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确的,这在《伤寒论》中称之为“斗历”。 仰观天文,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在这个季节微风和煦,冰雪消融,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层。蜷曲成团而冬眠的熊,在春风的呼唤下,爬出树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 盘成圆盘而冬眠的蛇,被春风唤醒,伸展身体,慢慢爬出了山洞,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春季阳气布陈、发散、发陈的论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气的展放、疏泄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树木的根须和枝条皆喜展放条达,故古人便将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来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气的展放疏泄运动。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中医学里,称肝和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气的疏条展放之气相应,临床通过调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疗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疗妇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 但有的书上说肝主“升”,春气主“升发”,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气主生发、展放,则是《黄帝内经》的本义。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气候炎热,草木在地下的根须长势明显减缓,而在地面上的枝叶则繁茂生长,动物更加活跃,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阳气至夏洪盛、夏气扬蕃秀之令、万物蒸蒸向上、养长之道的论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火性炎上,故以“火”字来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气,而不是木气。木气的运动一旦由“生”变成“升”,那就是木郁化火,郁火上炎,那就是病态了。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气候凉爽干燥,草木枝叶枯萎,根须末端干枯,养分向主干内收,向果实和种子内贮藏;冬眠的动物此时在体内积聚了大量脂肪,以致显得臃肿肥胖,以便等待严冬到来,进入冬眠状态后慢慢利用这些能量。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至秋要收敛神气、养收之道、秋气正收敛之令的论述,皆说明在秋季,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金属密度大,象征着收敛密集,故以“金”来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气候严寒,万物闭藏。种子深藏土中,生机潜闭,处于滞育状态;冬眠的动物深居洞中,基础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地气下降、冬气正养藏之令的论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水性就下,象征着下降、潜藏,故以“水”来命名。 从春至夏,是由木气的展放到火气的上升,为气的阳性运动;由秋到冬,是由金气的内收到水气的潜降,为气的阴性运动。其间由阳转阴,需经由夏秋之交的转折过度,此时中医称之为“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去,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此时草木枝端长势减缓,已经开花结果,正在化育种子和果实;动物孕育胎儿,繁育后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跃。 由此推知,此时是平稳运动的气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气的展放和内收运动相均衡,上升与下降运动相均衡,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而土性最为敦厚平稳,于是便用“土”字来命名。 其实由春季木气的展放,转为夏季火气的上升;由秋季金气的内收,转为冬季水气的潜降;由冬季水气的潜降,转为春季木气的展放,都存在着平稳过渡的一段时间,于是《黄帝内经》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后18天,都是平稳运动的土气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当然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并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过是观察天象的参照物罢了,但却是五行归类的内容之一。 过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运也就是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伤寒卒病论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尽管有人认为这段话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话。 但肯定不是现代人的话,可见古人显然没有把五行当作地球上的5种具体材料、物质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万事万物的气的运动规律,甚至称其为“五常”。 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运用五行对自然界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分类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这完全可能并且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据各自学派之所需,对五行学说进行附会改造,这也都是历史事实。但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原本是古代人类研究天地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 编辑:王宇慧 来源: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