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学生从笨转化到聪明的尝试 ——从覆盖全面的学习方法谈起時間:2023-04-21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李百超)唐山消息 简介: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为保证学生健康,必须减轻负担;但是另一方面,高考要的是分数,因此必须加重负担。 怎么办?如何解决? 有没有办法,既能减轻负担,又能考出好成绩? 就是说,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 一个传统的观点是,学习没有捷径,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就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是的,没错,这是一个正确的逻辑,但是,如果我们毅然跳出这个逻辑圈,从设定条件一直到结论,全部改变,那就有可能产生新的逻辑推导过程,就有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就有可能既减轻负担,又考出好成绩。 这就是改变学习方法,改变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全面的改变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也叫学习窍门,也叫成功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科学知识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学习方法就是走进建筑物的道路。 许多人找不到路,或者走错了路,或者走了弯路,就会浪费几倍的时间。 也就是说,不少同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或者连普通的学习方法也没有,甚至于有些错误的方法,学习太辛苦,摸不着门路,特别是因为没有找对路,累了半天还是走不进去;如果方法对了,路找到了,只需要有限的时间,必要的时间,有办法的学生,学习是主动的,自愿的,处于正常状态,并不痛苦。例如,有些学生不善于理解,结果只能死记硬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对他们来说,越来越难;优秀的学生,知道应该理解以后再去记忆,往往省却了几倍的时间,学习越来越容易,这就是一个方法。一些学生不仅数学好,语文也好,门门功课都好,甚至体育,文艺也好,其实这是他们有学习方法,他们知道怎么样学习,他们只是不浪费时间而已。 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摸索了一整套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身上反复实验,完全可以把学生从落后状态转变为优秀;特别是近15年,所有试验的学生全部成功。从大家公认的比较笨的学生,变成了扎扎实实、知识全面,解难题能力不亚于老师,分数居高不下,无论是同学和老师,都说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不仅过去有例子,而且可以再试验,由你们来指定落后的学生,当面检验。
我们这一套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肯定是成功的方法,完整、全面的方法。 到此为止,一个更重要的结论已经浮出水面了,那就是,能不能够把笨改变成为聪明,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终于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个人能不能够学会新的知识,能不能学得快、学得好,叫不叫聪明? 能学得快、学得好,当然就喜欢,就能产生兴趣,优秀的学习方法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学习方法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学习方法应该是笨、聪明的连接桥梁。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哲学与科技知识的中间过渡,是哲学理论的具体化,是转变为聪明的过程。 顺便我们还会讨论几个问题: 1)人的知识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教育的?他们各起了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用具体的事例和数学的计算,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2)学习方法对培养道德一样是个关键问题; 3)学习方法对培养毅力、解决懒惰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学习方法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很多种技能; 5)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改变,对政治,对建立一个信仰也起着巨大的直接的作用。 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到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问题,所以方法学应该是一个新兴的科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能从全世界70亿人身上学到本事,那才是最大的本事;从好人身上学善良,从坏人身上学教训;从聪明人身上学方法,从不聪明的人身上总结经验,产生动力。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明天就是智力革命的世纪。 正文 教育改革成绩不少,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国家反复强调:要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许许多多的孩子,做作业做到半夜,学习时间甚至达到16个小时,比大人工作累多了。特别是心理负担更为严重,成绩稍微下降一点,立刻遭到一片斥责声,甚至于挨打,以至于中学生被逼寻短见的现象,仍然有所发生。特别是那些自尊心强的好学生,更受不了侮辱,最容易出事情。 这个问题为什么解决不掉呢? 你想想,高考要的是分数,是学习成绩,大家普遍认为:上大学,可是学生一辈子的前途,那是同学和家长奋斗一辈子的目标,至于身体差一点没有关系;所以,负担一直在增加。 难道我们一直都在这个恶性循环里么?不,有解决办法,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路在哪里?有什么方法? 路就在脚下,就在学校里。可以看到,有一些同学,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好,这个令人头痛的学科,他们居然不费劲,这里就有窍门;他们的语文也非常好,他们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去记忆,背诵?甚至他们在体育,文艺方面也很优秀。但他们学习并不很累,并不很苦。他们就属于鱼和熊掌兼得的学生。 这里面的窍门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一整套的学习方法,又反复的用到中下等的学生身上,经过多次的修改,重新实验,反复试验,参考各个国家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终于摸索出来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肯定是成功的学习方法,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一个方法,必须是一整套,必须是全面的,必须含盖学生的方方面面。 用这套方法,一般需要三个月,就可以把一个落后的学生,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笨的学生,变成一位优秀生,变成一个成绩稳定,居高不下的学生,一个解难题能力不低于老师的学生,一个扎扎实实,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特别是近十五年以来,我们的试验全部成功,我们不仅有过去的事例,我们更有将来的事例,你可以任意指定学生,让我们转变给你看。 有人问我们:你的这套方法,对好学生,还有必要吗?我们检验的结果是:效果更为显著。我们发现:我们有些方法,碰巧是好学生没有的,而好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特别快,所以效果更好,更快。 现在,我们就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列举如下: 一,难题分解 如果你能把一道难题分解成几道容易解的简单题,几道一眼就能看出来答案的题,以至于中下等水平的同学,都能轻松地解难题,奥数题。 把每一个条件都作为一道题,过去大家都知道,应该是一步一步分析法,每一步都要分析,是一个好方法,至于能不能肯定把题目解出来,那就不肯定了;我们的难题分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延续,在一步一步分析的基础上:1)把每一次分析出来的结果,当做一个已知条件再继续分析,也就是2次分析;2)把第一次分析出来的结果,当做一道题,不仅对这个分析结果本身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其他条件再分析,看看还能做出什么答案;就是说,过去是一次分析,现在是二次分析,很可能还会有三次分析,多次分析。比如说过去爬山爬了一个层次,我们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往前爬,爬第二层,第三层,不断地继续爬,终于可能爬上去了。每一步都是学生直接说出来的,我没有解题,我只说了五个字:“停住,想一想。” 而且每一步都是最简单的四则运算,能把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变成几道最简单的基本概念题,应该说,这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好方法。这样的题目,再多做一些练习,那么每个同学都会掌握住这种方法的。正如芝加哥希林学院的温迪老师所说,“奥数题难就难在绕,你能把绕来绕去的难题曲线变成几道直线,非常好。”
下面通过录像讲解一遍(附文字说明) (如果是成人读者,对小学分数除法概念记不清,请花 2 分钟温习一下,以便完全体会这种方法的神奇作用:一包苹果的1 /2是 5 ㎏,这包苹果有多重?你可能 5 秒钟算出来,10 ㎏,那么请写出算式,稍微停 10 秒,你可以写出:5÷ 1/2 =10 ㎏;好,请问:一包苹果的1/5 是5 ㎏,这包苹果有多重?你会说 25 ㎏,你应该可以写出:5÷1/5=25㎏。好,再来一句巩固一下:一包苹果的2/5是 5 ㎏,这包苹果有多重?请写出算式,口算有点难,但是还是能写出:5÷2/5=5×5/2=12.5 ㎏)同学们请看题:请开始,看着手表 小红用三天看完一本书,第一天看完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余下的2/5,已知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 24 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学生一看完,似乎有点想法,但又有点糊涂,毕竟是平均 70 分的学生, 呆呆的不知从那下手。 老师说:“读”,学生读完一句,老师说:“停,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写了“三天读一本书”,老师说“再读”,学生读第二句,老师说 “停,看看能想出什么,把所有能想到的都记下来”,学生写:第一天1/3,又想想,又写下:剩下二天读的(1-1/3=2/3)是2/3,老师说“再读一句”,“再想”,学生读了第三句“第二天看余下的2/5",思考一下,我已经找到余下是2/3, 第二天读的,当然是剩下两天2/3的2/5,写上2/3×2/5=4/15,学生正要往下读,老师阻止了他,“不急,再想想”。 学生想想:第一天读1/3,第二日4/15,当然可以知道第三天的,写下:第三天可以求了,1-1/3-4/15=2/5,这也不难;老师说“不急,还可以想想吗?还会想出什么?”,学生看看,说:“每天读的都有了,没有了,没有什么呢,还有什么,无非第三天2/5大,第一天1/3小,第二天4/15,好象更小,还有什么?无非每俩天可以相加,相减,有必要想这么多吗?”学生说“想不出来什么”,老师说“好,想到每两天可以相加,相减,很好,恐怕你没有想到,这个很简单的想法,非常容易的想法,似乎多余的想法,却是竞赛题的关键,请再读一句。” 当学生读到:“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 24 页”,老师说:别急,读到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停一停,不要读完,想想,’。学生只能又一次读到:“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学生又说:我已知第三天2/5,第二天4/15, “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两个数相减 2/5-4/15=2/15,老师说“现在,读完这一句。”当学生读到:‘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 24 页”时,很兴奋,我刚刚已经求出来这两天的差 (占整体的比例)那么用 24页一除就行了。那么总数就有了,24÷2/15=180 老师说:“读。”当学生看最后一句时, 高兴的笑了:我已经做出来了。老师问:几分钟?学生回答:3 分 45 秒。 学生赶紧把教科书拿来,翻到封面,仔细看看,真是奥数题集, 老师问他,“我讲没讲数学定理?概念?”“没有”,“教你做题吗?” “没有”,是啊,就是“停、想想、记下来”,这几个与数学不沾边的几个字,谁都会说;这个“想想、记下来,”三岁小孩也会说,整个过程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就是有个分数除法比较难,也不难,也是一步头的问题。已经做过很多分数除法练习了,死记硬背都知道了, 可是……可是用简单的加减乘除,居然作出奥数题,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方法太容易,是不是从今以后,我能做难题、奥数题了?而且只用 3 分 45 秒!我是优秀生了? 旁边的学生也都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了,我也能做奥数题了,我会了,会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老师又提醒了一下:“且慢,不要骄傲,你入门了,总体方法有了,能解一批难题,似乎比过去聪明了,但是,还有一个‘但是’,还有一些细节、具体方法,你们没有完全掌握,没有锻炼,不熟练, 要知道有时候细节也决定胜负。还要再练一到两周。”“”“老师尚在学习、研究、不敢骄傲,你们不仿多听几分钟?” 下一道题 (请看手表) 某工程队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多 100 米,第二天修的比第一天的4/5多 20 米,第三天修 600 米,正好修完,这段公路全长是多少? 学生们看完题,又是一片茫然,刚才的狂劲消失了,只有两个85 分的学生开始一步一步分析、画图。当她们读了第二句:“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多 100 米”,画出了
又写出 1-1/5=4/5(大弧线是全长的4/5,包括 100 米)但是第三句看完,久久下不了笔,说“老师,按你的办法也不行”。 老师笑笑:“首先你俩迈出重要的一步,知道一点一点分析,良好的开端,已经成功了一半,不过一点一点分析法,没有用准确,严密。如果用准确,一定会成功。还有一点细节方法,方法的延伸,只要再多学习一点,可能会多解一大批题。” “好,大家一齐来,还是老办法,读第一、二句,记下所想的。”读了两句,写出:第一天1/5,外加 100 米,1-1/5=4/5,但是在图中,100米是包含在4/5里面的。大家也都用图画出了
少数同学停一会,才把1/5剩下的4/5标出来。 老师:“继续读”,学生:“第二天比第一天的4/5多——”,老师赶紧插话:“停住”,“不许往下读”,“想想”。于是大家分析:第一天的4/5,第一天是1/5与 100 米,他们的4/5,又是比例,又是 100米,怎么办?一个学生说:第一天1/5的4/5好求,1/5×4/5=4/25,可是还有个100 米,它不是总数的比例,怎么办,这 100 米与4/5, 100 米的4/5, 突然几个学生都说 100 米的4/5是 80 米,即 100 米×4/5=80 米,那么第一天1/5的4/5,就是1/5×4/5, 加 100 米×4/5=80 米。 “好”,老师说:“这里也就是把1/5和 100 米分开,一个一个解决,一个一个相乘,又是一个难题分解。” “关键已经有了,把第一天的1/5与第一天的 100 米分开分析,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已知条件必须一个一个分析,特别是难题,千万不能把几个条件放在一起分析,奥数难就难在这里,如果一齐读完第三句,第三句有两个条件,4/5, 还有 20 米,与前面一句两个条件相结合,就是四个条件,放在一起,可以分析出非常多的结果,比较多的数据同时出现,一般同学就闷了,脑子就乱了,如果只读半句,只读一个条件,就开始分析,结合前面的已知条件分析,就容易得多,把第三句的半句中条件4/5当成一道题,结合前面的条件,认真分析,比较轻松;而且第一次只结合前一句的一个条件1/5分析,很容易,下一步,再把4/5结合第一天的100 米一起分析,还是简单的乘法;恰如一个重担,一个人挑不动,分两次,就容易了,如果分成三次,四次, 就更容易了,这就是一个具体方法,方法的细节。’这就是难题分解, 把高难度的奥数题分解成简单的加减乘除。分解成普通学生都能解的题。可以看出,到现在为止,分解以后,都是简单的,一步就看出来的基本题。 “好,总结一下,这次你们就是‘按条件分析’,一点一点,先把第二句1/5与 100 米分开,同时把第三句的两个条件分开,先求1/5的4/5,可求,然后 100 米的4/5也可求,这里必须一点一点分析,千万不能一句一句分析;因为一句里有两个条件,第二句又有两个条件,四个条件一齐想是不可以的,不叫分步分析了,又叫大杂烩了。 好,记下来,可以看第三句的下半句了”下半句是“——4/5多20 米,现在不必考虑4/5了,只要求米数就行了,看如下图:
前面已经得出的结果 100×4/5=80 米,比 80 米多 20米是 100 米,又是一个 100 米,”老师说:“画上去”‘再看下面一句’:‘第三天修 600 米’,也画上去”,看完第四句,画上图:
略停 10 秒,大多数同学都看出来了:1-1/5-4/25 所占全体的比例,就是 600+100+100 所占全体的比例,题目都明白了,当然也就做出来了。(600+100+100)÷(1-1/5-4/15)是总数。 这段时间是 6 分 40 秒,包括老师讲解、学生做题。
第二点,应该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在几个已知条件里,绝对跑不出已知条件,跑出去了,就不是考试题了,如果跑出去,谁也做不出来。为什么过去分析已知条件,也常常做不出来?应该说,过去只做了第一层次分析,没有第二层次、多层次分析;第三点,看题匆忙,自己制造复杂化,自己给自己制造困难;怎么说呢,1)你因为时间紧,要快点做完,一口气把题目看完了;一般说,已知条件会有4-5个,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能再分析出来一、二个结果,前后所有条件加上分析出来的结果,加起来有十几个,这时候有十几个条件同时堆积在你头脑中,你的脑子一定有点紧张,有点乱,难免漏掉一、二个条件,而漏掉一、二个条件,你就做不出来这道题;不像我们的难题分解法,每一次只看一个条件,每一次把这个条件只与另一个条件结合,两个条件结合,是加减,还是乘除,立刻有了结果,头脑里一点不乱,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运算,都是最简单的运算,轻轻松松;2)你学习过程是,从条件推出结论,不是相反,不是先看结论,再去求已知条件,不是逆运算,轻易不要制造逆运算;当你一口气看完题的时候,你很容易看到题目的结果,题目要求什么,很容易从结果去思考,从结果往前想,其实是自己制造了逆运算;举个例子,我们记一句话,不难,我们倒过来记一句话,十遍也不行,例如刚才那句,‘我们倒过来记一句话’ 倒过来:话句一记来过倒们我,你试试,要多少遍才能背下来。所以看到一个条件就分析,轻松,不要同时看很多条件,一起分析;更不要从结果开始分析,这些都是教训,让你考试失败的教训。 还有一个问题,有一次讲座,蚌埠市一位教导主任有点担心,他说,:你会不会在分析过程中,得出一些用不着的结果,会不会浪费时间? 我的看法是:不必担心, 在以往有大量的实践证实,这种难题分解非常快;1)如同我们的录像,每一步分析也就是几秒、十几秒,一道难题用不了一分钟,这是特别快的速度;你用任何其他方法都会分析出一些多余的结果,这是必然的过程,不可避免的过程。2)每一步分析只需要几秒钟,出卷子的题目设计人必定会给一定时间的,每一次真正浪费达到几分钟以上,影响考试时间的,都是做不出来,下不了手,或者一气看完题、这么多条件,很长时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或者该进一步二次分析才能分析出来的,没有分析出来,结果停留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定理、定义掌握的不熟练,或者对定理的某一个词记不清,不能灵活运用。海口市一个中等水平的同学告诉我:“上次考试,由于时间紧,怕做的慢,我不敢用你的难题分解法,可是到最后两道难题时,想快,却怎么也做不出来,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用你的方法,结果居然做出来了,而且时间也够了,按时交卷了;耽误时间都是因为做不出来,不是正常分析,用你的难题分解,没有耽误什么时间 。” 我们列举的两道题的录像,只是在对已知条件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了一次再分析,那么有没有第二次再分析呢?第三次呢? 从理论上说,都应该有,但是实际上,极少,我们这里的录像,第二道已经很难了,也只有第一次再分析,中学课本里,一般很少,最多也就这种难度了,对于将来上大学,已经够用了。 所谓难题,也就是书本范围内的各个定理、定义的重新组合,每一次都会选择2、3个定理,定义,或者再多一、两个;组成一道题,如果你能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找到那2、3个本来的定理,定义,这个题就解出来了。 我们这里说的难题,必须是在‘三基’(基本定理、基本定义,基本运算)基础上的题,必须是工作中、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量出现的题;至少也是在上大学经常出现的题,用处广泛的题。我们不赞成那些偏题、怪题。那些特殊技法的题,那些优秀大学生都做不出来的题,不赞成花费很多精力,去攻那些生产中没有什么用处的题,甚至在一些重点中学里,题目特别怪,怪到大学教授也久久做不出来。 应该承认,教本上这些定理、定义是几千年科学的结晶,是能解决大量生产问题,才存在下来的,(当然还有不少生产难点没有攻克)没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只能被淘汰。常常是,大量有用的知识都没有时间学习,那些有一点用的知识,人们忙不过来去学习,何况没有用的知识呢? 考试必须为生产力服务,不是专门为了分辨少数尖子生的智力服务,这种分辨必须在服务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生产力,纯粹为了分辨服务。 因此,不必让中等生,天天攻难题;特别是在基本概念没有巩固,中等难度的题目没有做够,就拼命的做高难度的题,是不妥的,一步是登不上天的,必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前进。偶尔费了很大力气,勉强教会一道高难度题,学生也可能勉强记住解题过程,其实没有用处,他们还是解不了同等高难度的其他题。高考题也只能为生产力服务,不可能单纯为分辨智力服务。美国中学生没有花费大量精力攻克高难度题,而是中学生如果有精力,可以学习大学课程,学校提供方便,记入大学学分;他们奥数题竞赛不行,但是诺贝尔奖却得了不少,课本里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不少。当然西方教育也有问题,下一步再慢慢探讨吧。 难题分解的作用 1)这种学习方法表现在:只要会做简单的题,就可以做难题,(当然是目前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目前的测试中,绝大多数题都可以分解,因而对90%的中等生,后进生特别有作用,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有望解决,我们的教育不仅为少数尖子生,更应该考虑大多数的学生,这是没有异议的,非常重要的,把大多数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暂时离开高难度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效果明显的学习,那些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学习,用于加强基本定理、基本概念,首先是基本概念题,中等难度题目,是我们主要任务,长期的任务。 2)难题分解对好学生是不是没有用呢?因为他们本来就有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好学生的帮助特别大,首先,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我们这一整套的方法有重复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第二,好学生对学习方法特别有兴趣,他们知道,任何一个学习方法都能使学习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多数一直在研究学习方法;第三,与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一样,他们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特别快,见效也特别快。沈阳光明中学的刘**就是一个例子,她妈妈告诉我们,她女儿过去在班级是尖子学生,但是每次考试前仍然非常紧张,心里没底,现在变了,不紧张了,按照难题分解法,一步一步做,题目不看完,答案就出来了;现在分数提高一个档次,过去是班级尖子,只是普通中学,现在她成了补习班的尖子,那个补习班可是高级啊,里面都是重点中学、实验中学的学生啊。 心态调整—如何改变学生的对抗情绪 孩子不愿意学,这怎么办?甚至打也不行,可是头疼啊。 是的,仅仅是打,确实不行,有可能打油条了,破罐子破摔了,可能成为顽劣儿童;怎么办?应该说,是你的教育方法不对,以至于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还会满肚子冤枉的说,我可是好心好意,一心想他好啊,再说,小孩子不管行吗,由着他上天,以后会犯罪的。我想反问:你这么打法,迟早会成为顽劣儿童,就像一个医生,只管开处方,不管病人生死,行吗?最近,看到电视台播放一个十岁女孩喝农药寻短见,特别令人心痛的是,她在遗书中说,父母没有错,老师没有错,责任是她自己,多么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啊!当时,如果有一个人方法正确,就可能救活一条年轻的生命,她的遗书中提到,父母打她,老师取消了她的考试资格,(据说证据不足)我们不调查,我们只能来分析一下,暂且按照孩子的说法,找一找解决办法,以减少以后的不幸事件。 一般的说,孩子考试没有考好,绝不是故意的,他自己也和家长一样,希望考得好,只是没有好办法,好方法,学的不扎实,或粗心;所以,处罚往往是不必要的,家长打学生,但是家长并没有指出解决办法;多数家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怎么处理?一般的说,不应该处罚,不能打,而是相反,应该帮助,共同找一找原因,不仅找到哪一道题做错了,更要从根本上找原因,是不是那些概念不懂,定理不熟;如果可能,再提高一个层次,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再找一找老师,优秀学生,应该是能找到具体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办法,这其中,甚至还需要找一找学生的其他优点,鼓励他们,让他有信心改正。当然,这些解决办法,不那么容易找到,下面,我们继续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供同学们试一试。 首先,我们很想从那位不幸寻短见的女孩开始探讨。 1)一个人走到寻短见的地步,那一定是极度痛苦,没有解决办法,更没有关心,没有帮助,这个时候,任何一点点关心,一点点帮助,都可能救她一命,任何人能帮助她解决思想问题,她都会感激一辈子。 2)她应该是受到太大的打击,太多的歧视,太重的侮辱。特别是好学生,自尊心特别强,更受不了侮辱,更容易出问题,甚至可能引起寻短见。寻短见,这可不是小事啊,错误的教育方法可以引起一个自尊心强的女孩寻短见,也就是错误的方法可以杀人,那种所谓的“好心”直接导致孩子的死亡,上面那个十岁的女孩为什么寻短见,没有原因她怎么会死?不是来自家长,可能来自老师,或者其他人,不是故意杀人,是拔苗助长杀了人,所以,赶紧学一点正确教育方法吧,它可以救你的孩子的生命! 3)在她受到错误打击的时候,她身边只要有一个人,不管是同学,还是邻居,给她一点安慰,给她一点开导,与他商讨一下解决办法,总之,只要不是打击,就可能救活一条生命,人命关天,不是小事,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不论邻居,同学,都应该掌握一点正确方法,一旦用上了 ,那可是挽救一条生命,那就是积德无量啊。 4)当然,也希望编写教材的专家,教育工作者,把这个专题列入你们的工作任务里,编写教材不仅编写文化,也要编排调整心态,正确的处事方法,不仅对学生,也要让老师增加一些好方法,给学生压力时,要注意分量,压力不能太大,应该鼓励的时候,千万不能相反,不能加重处罚,还要把好方法交给家长。 5)也希望同学们适当学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增加一些自身抵抗力,你只不过是没有考好,是一个错误,但是,你没有杀人,不是罪大恶极,不该死,谁没有错误?下次改正吧。至于家长、老师处理的太过分了,那是他们的不对,自己没有必要过分处罚自己,心态要好一点,找人谈谈,也可以换一个老师谈谈。 三、解决粗心大意的系统方法 解决粗心大意的系统方法,汇总起来说,就是使自己轻松。 1)就是不能在脑子里堆积太多的数据,特别是无序的数据堆积,以至于负担太重; 2)不能紧张,不能慌、乱。不能急,不能盲目追求快,只顾快却出现粗心、出现错误,在错误中愈走愈乱,反而更慢。 3)要有具体方法才能解决粗心大意。 粗心大意也是一个要重点攻克的难点,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两处因粗心大意而错误,每次都想下一次细心点,可是下一次还是有粗心的地方。旧的粗心解决了,新知识又会有新的粗心,往往每一次都会丢10—15分或更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工作中粗心,可以出废品,开飞机粗心,飞机会掉下来。 这个问题不是口头说一下,下次小心就能解决的。针对各种各样的粗心,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必须有一整套方法,有总的办法,还有具体办法;是一个系统工程。 粗心不仅是靠最后的检查,更重要的是,从解题开始就要有办法,细心认真必须贯穿在解题的全过程中、每一步中。 一个产品的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检验,更重要的是生产全过程;必须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求质量,才能保证质量。同样,学习也是这样,同样,解决粗心大意也是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统统不能马虎,不能粗心,每一个概念都要完全理解,准确记忆;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定理的每一个单词,都要理解,都要记忆;每一天的学习,都要认真,细心,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急性子,就会变成沉着、稳重、细心;大量的例子说明,好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改变学生的习惯、甚至改变学生的性格。当然,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次、两次能行的,需要较常的一段时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改变性格,可以肯定的是,存在着改变性格的办法,方法,途径。 总的原则仍是设法放松,要有办法消除紧张才行; 1)上面我们的难题分解法,还有一个额外收获,那就是很难看错题,不会在看题方面粗心大意,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快速看题匆匆而过,很可能漏一个字,看马虎一个字,而一个字看走了眼,就意味着解不出来,全部完蛋。这么一个词、一个条件就分析一番,停几秒钟,还没有看错题的现象。 2)不能急,不能盲目追求快,想快却出现粗心、出现错误,在错误中愈走愈乱,反而更慢,如果计算粗心,本来简单的计算会变得十分复杂,本来整数的简单计算,一步不小心,会出现分数小数,开方不尽等。甚至做不下去了,浪费大量时间,结果还是错的,应该是:努力争取略慢一点,一遍正确。该写的步骤不要精减,宁愿多写一步,不能一步做太多的运算。 举几个例子:89-(34×7+8×11-20×5-72÷6) 如果第一步想脱括号,那么不能同时进行括号内的运算,第一次老老实实把括号内的+,-全部变号,因为在脱括号时又想同时运算,想快一点,第一个运算34×7还能记得改变负号,第二个运算8×11就可能忘记改变成负数,第三个运算20×5,就会有75%的同学忘记改变负号,只要有一个地方马虎了,答案就完全错了。所以宁愿多写一步,不能三步并成一步,多写一步也就是几秒钟,但是大脑是轻松的,三步并成一步,大脑无序的堆积了几个数据,很危险;与其堆积在脑子里,不如写在纸上轻松,这是大量的教训,痛苦的教训,不信,你可以试试,等你后悔的时候,再听我们的劝告也行。 同样的道理,括号内的运算也不能一步写出答案,第一次可以把乘除法做完,不要同时做加减,如果第一步不脱括号,写做-(238+88-100-12),算出括号内答案214,再变号;其中34×7最好不要心算,还是老老实实在草稿纸上摆个竖式子, 因为你心算时,堆积在脑子里,有点累,把脑子里的计算过程写在纸上,非常轻松,时间应该是一样的。你也可以把两种方法都试试,比较一下。 再举一例: aq3 =1 -----(1) aq7=16 ----(2) 上面是连立方程, (2)式 7 是7次方; 可以一步做:(2)式除以(1)得到 q=2 (95%学生的结果) 如果分两步做如:(2)式除以(1)得到 q⁴ =16 q=正负 2 (90% 学生的结果) 这一类的例子还要很多类型,数学有不同的分类,今后就各种分类的粗心大意会有不同例子。 可以发现,当你一步凭心算做出来,你一方面要记住左边的答案 q的4次方,也要想着右边的答案16,负担有一点重,但是你惊喜发现16是2的4次方,很高兴的写下答案2,很难记得正负号;如果分两步做,你会第一步写下 q的4次方,再写下右边的得数 16 ,在写的过程中,有了2秒的思考时间,就可能注意到开4次方是两个答案,有正负两个答案,你写在纸上,脑子里没有负担,就容易发现开平方有正负根,其实第一种做法,如果你慢一点,多想几秒,也可能想到正负根,但是左右边答案都堆积在脑子里,看不见,容易丢掉正负号,从大量的教训发现,宁愿多写一步,千万不要几步并做一步。 同学们要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摸索,反复总结,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说,找到自己的能力,一步能进行多少运算,肯定不会粗心大意;一次运算多了,容易粗心,一次运算少了,步骤太多,太繁,浪费时间。总之,要保险一点,宁愿多写一步,不要图快,一点粗心,全部完蛋。 做完试卷的检查,应该是, 1)先数题目号码,大题不能漏,小题更要数一遍,千万不要漏一小题,还有反面。 2)再细心的读一遍题,找一找,有没有读错的,有没有理解错的。 3)看解题过程,检验方法 a 、粗略分析法,根据已知条件,大概看看,答案是不是有个差不多,不能太离谱,因为在运算过程中,常常差一个小数点,那就是十倍,那个答案一定离谱。这样的错误占了一大半。这种估算快,几秒钟。如果有时间,不妨用原来计算的逆运算去检验,比较可靠。如果还是用原来的算法,很容易重复原来的错误,就是说,原来那一步出了问题,第二遍很容易还是在那一步出问题,这是惯性。 重要的问题是,从解题开始就要有办法保证细心,认真必须贯穿在解题的全过程中、每一步中。 一个产品的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检验,更重要的是生产全过程;必须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求质量,才能保证质量。同样,学习也是这样,同样,解决粗心大意也是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中,统统不能马虎,不能粗心,每一个概念都要完全理解,准确记忆;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定理的每一个单词,都要理解,都要记忆;每一天的学习,都要认真,细心,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急性子,就会变成沉着、稳重、细心;大量的例子说明,好的学习方法,是完全可以改变学生的习惯、甚至改变学生的性格。当然,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次、两次能行的,需要较常的一段时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改变性格,可以肯定的是,存在着改变性格的办法,方法,途径。 四、预习(自学)存在的问题 预习也就是自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完全掌握了它,可以深刻理解,更容易真正理解,可以弥补老师的缺点,是一切优秀分子包括成人必须掌握的。
就目前学生的的状况看,只有少数学生掌握了,只是那些重点学校普及了,大多数学生会一些,靠不住预习,或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预习的整套方法,效果比较差,无所谓,不当成一回事。结果学习只是停留在中等,想考得好,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想找捷径,不知道预习才是真正的捷径,会预习的学生学的相当扎实,其实也是最节省时间的好方法。为什么?为什么最节省时间?首先,你可以观察一下,那些会自学、按时预习的同学,概念清晰,越是真正理解,越是容易,越是轻松,是良性循环;万一缺了课(只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或者上课没有听明白,他们自己可以补上,特别是数学,缺了课可能就越学越落后,因为数学的系统性非常强。由于课前预习,基本已经知道了,上课对于他们,只是巩固,只是搞懂那些难点,只是在记忆,背诵。作业也做的非常快,预习一门功课,可能不要十分钟,而晚上做作业可以省出来二十分钟,有的学生作业做到半夜,也是常常发生的,那就是多花了几倍的时间。
怎么样才能把自学推广到绝大多数同学、甚至全体学生?怎么样让自学达到80%以上的效果?也就是都要有完整的自学方法,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内,掌握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学生要尝试,老师要引导,看到美国的教材里有不少自学方法,例如如何读书,如何做各种读书符号,重点、难点等等,我们不妨参考一下。 读书,只要认得字,三、四年级就可以开始了,当然,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预习要求,不同的预习标准。 读书,不能快,不能应付差事,必须要看懂,要能理解,必要时,还要画图,书上有图,最好自己画一遍,暂时也必须完全看明白,看到标题最好自己先想一想,这个标题应该有什么内容,认为重要的地方,画一道线,看不明白的,画个问号,或者再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再看一遍,有什么其他想法,自己做一个记号,发明一个符号,最重要的不妨记住它,也就是几遍,三分钟吧。涉及到过去没有学会的,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数学,那只能老老实实找到过去的书,把他学会。没有书,准备问老师,问同学,上电脑查查。每一段可以写几个字的总结,不想写也没关系,最好想一下,不愿意,懒了,也允许。遇到例题,看完题可以不看解题过程,先想想怎么做,再看解题过程;特别是第二道例题更可以先想一想。 这是一个思路,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更希望你能拿出比我还好的方法。永远都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习方法应该不断地前进,不应该停在一个水平上。 自学,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自己,一个伟大的开始,有了困难,尽量自己解决,不行,再请教老师,家长,同学。当你开了头,当你走进去了,你会感到无限风光,近在眼前;你会越走越有劲,越走越兴奋。甜头越尝越多,道路越走越广。 对于老师,如果学生能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能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你该有多省事啊,你教会他们一个好方法,用三小时,你一定会省去三百小时解答问题,同学们学习扎实了,你不头疼了,多活十年。所以下面和老师们共同探讨探讨。 目前,在学生中,由于自学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所以一般学校还没有把他列入教学计划,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不同的要求;同学之间,程度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所以自学能力也不同,许多同学预习不多,或者方法不对,自学能力不够,学不进去;因此,希望老师有所帮助。特此提出一些过去的做法,仅供参考。 1)开始时,从赞扬一些预习成功的同学开始,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讲清楚自学的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作用的好方法,不仅现在重要,将来走进社会,开始工作,会有许多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需要学习,那个时候,学习条件不好,主要靠自学。甚至你的许多专业知识可能被市场、社会淘汰,你不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你必须经常地重新学习,所以,现在学会自学,是受惠终身的大事。 2)开始预习时,可以带着学生读书,教会大家控制速度,不能快,不能走马观花,老师可以示范。再让同学试试,试过以后,要检查学生的效果,问一问简单的问题,下一次可以提出要求,譬如画重点,标出难点,每一小段的大意等等。 3)课后,布置预习作业,和其他正常的作业一样,必须完成,并且下次检查作业,纠正错误,当然,表扬依然要经常进行,个别有困难的应该个别辅导; 4)每一次新课,如果发现有比较大的预习困难,老师应该专门辅导,帮助同学度过难关,不要让他们丧失预习的兴趣。而且要经常总结,经常总结出新的预习方法,帮助克服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预习,是自己看书,自己做练习;不会骗自己,不会做小动作,比较认真,有效果,做练习是测试自己,没有必要抄袭别人。看书,而书是全国最好的教授写的,或者是教授班子集体写作,水平特别高,高于省级特级老师,高于市里重点学校老师,难得有这么高级的老师,还不要补课费。你应该发现,教科书编写的好,一是清晰,简单易懂,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还会有培养学习兴趣的内容,不要认为这个兴趣不考试,培养兴趣是大事,形成了兴趣,就会自动的学习,废寝忘食的学习,兴趣是大海里的灯塔,是培养伟大理想的具体步骤,特别重要! 6)鉴于国外的教科书中,隔几页就有一段关于学习方法的叙述,希望有关部门参考;可不可以把学习方法列入学习内容,并且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有可能加快教育改革,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有可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成绩也非常好,素质也得到提高;并且鼓励大家开展研究、探索、挖掘;学习方法就是对成人教育,也一样非常有用。 7)坚持,任何好事情,贵在坚持,大家都喜欢表扬那些勇于坚持的好学生,那些有毅力的优秀学生;但是怎么样培养毅力,怎么样产生耐力,怎么样帮助那些没有毅力的同学,方法在哪里?有没有办法?我们过去讨论的太少,太少。 事实上,那些缺少毅力的同学,批评,责怪,作用不大,家长打,也未必有作用。学生开始的时候,也愿意重复做,坚持,但是如果他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找不到门路,或者由于过去基础知识的缺陷,坚持了好几次,还是没有效果,他当然坚持不下去;这个时候,批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指出道路,没有具体办法解决问题,当然不行。有毅力的学生,其实他们有总体的思路,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知道必须走的路,中途遇到困难,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法,自己不行,也知道应该找谁帮助,所以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从外表看,他们有毅力,有耐心。其实,毅力是大量知识的结果,是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是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维方法也是大量的知识的结果,是善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总结,不断摸索的结果。 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读书要画重点,标出难点,写出段落大意,画图,就是让你能坚持读书的方法,让你能预习成功的部分好方法,你能读的懂,你能学的会,你自然就产生了兴趣,你就愿意做下去,你就能坚持下去,这就是耐力,就是毅力。你如果只读书,很少练习,很少巩固、复习,学习方法出了错误,你可能越学越难,学不下去,也就是说,坚持不下去了,你就表现为没有毅力,没有耐力;所以毅力与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与一个人的思维方法有很大关系,与一个人的哲学水平有关系。 8)科学知识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学习方法就是走进建筑物的道路。生活中,找不到路,绕弯路是常常发生的,甚至走反了方向,越走越远,也是可能的,那些接受了错误的学习方法,在某一个学习科目上,没有学会,就认为自己笨,学不会,就拒绝学习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在部分人的一部分学习中,当然,遇到好老师,聪明人,就学会了,就变聪明了,也到处发生。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使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方法,也要在自己学习过程中运用,才能真正掌握,也要对自己的学习发生作用,才成为你自己的方法。学习方法应该是比一般文化、科学知识高一个层次的,应该是哲学与一般文化知识的过渡,是哲学的具体表达,是有血有肉的哲学。
聪明也就是学的会,学得好,学得快。其实也就是有方法,有办法,有诀窍。已经有的好方法,在学习另一门学科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触类旁通,大路、中等的路有很多相同,但是具体的小路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有人数学好,英文就不会?是聪明还是笨?不能认为一个人做出巨大的贡献,就是聪明,从而推导出他在其他地方一定都聪明,绝对聪明,在任何领域都聪明,都绝对正确;只能说,他在已经取得成绩的领域,学习方法正确,学的知识可靠,有用,至于其他领域,不一定,要继续观察,继续检验,如果方法也正确,知识也可靠,经检验是事实,才叫做正确。世上三百六十行,没有人全部精通,最多精通几行,今天世界上的专业成千上万,神仙能不能全部精通?都还没有记录,何况人呢?用方法论就比较好,例如遇到一些科学家非常聪明,但是在处人方面,这些科学家却很幼稚,很无知,连常识都缺乏。他们是笨还是聪明呢?讲不清楚。用方法理论,就是他们在某些领域有方法,走对了路,达到了高峰。但是在另一个领域,社会科学方面,学习方法不妥,走错了路,没有学到知识,也许是具体的小路找不到,也有可能大路与过去的不完全相同,结果连常识都缺乏。这样就比较妥当的解决了这个争论;在现实生活里,不必要过分夸大人的智商,使这些人骄傲,不谦虚。同时也使那些认为自己笨,学习上丧失信心的人重新看待自己,找到前进的信心,知道改变个人学习的道路。 五、高效率记忆公式、定理的方法—融入数学体系法 背公式,定理,最好不要孤立的记忆,单独的背,那些字母之间没有什么联系,非常难以记忆牢固,那些数字也是一样不好背,记不住;那些定理,只要错一个字,就可能做错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不容易立刻用到解题中。 不能孤立的记忆,又找不到互相之间的联系;我们有一种办法,既找到了联系,花费时间也不多;那就是把定理,公式融入大的数学体系里,较容易记忆,也便于解题。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记忆公式、定理的时候,必须记忆它的证明过程。 有人问:你这样增加了记忆内容,不是更难了吗? 未必;不信,你可以比较一下,一个公式,各字母,数字之间没有联系,背了很多遍,还是记忆不准确,时间用了很多;但是当你记住证明过程、推导过程时,只要几遍,就能自己单独推导出来,你知道每一个字母、数字是怎么得来的,记忆相当牢固,即使忘记一、两个字母,也能推导出来,开头做作业的时候,有可能忘记某一个字母,你很快就能推导出来,推导几次,就形成永久记忆了。 有三个用处: 1)由于记住推导过程,就很容易与其他相关联的公式、定理联系上,稍微改变一个条件,就变成了另一个定理,再改变一个条件,又成了第三个定理。这样就与许多定理串联起来了,更容易记住许多定理;通过这许多定理,就能串联更多、更多的定理,公式;所以说,这种方法联通了绝大多数公式、定理,形成了定理体系。 2)既然形成了体系,互相之间都有联系,在解题时,就很容易运用,解题速度会加快。 3)这些定理、公式是人类几千年的发现,是科学的结晶,我们上学主要是学习这些科学成就,才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课堂上解题只是练习,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用这些科学定理解答今后工作、生产中的问题。现在多次推导公式,是第一步目标,配合必要的练习,也是为了掌握这些定理、公式。如果天天陷入题海之中,影响了定理公式的灵活掌握,以至基础不牢固,却花了太多时间做高难度题,中等难度的题也没有做够,那就颠倒了,那是达不到目的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