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我们一起去“打捞”历史“遗珠”時間:2024-05-24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刘易雄 高建强 通讯员 张渌)陕西消息:“一开始,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来做这个队长。”渭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国栋的第一句话很是出人意料。 作为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渭南市普查工作队队长,说这句话时,李国栋刚刚参与完成澄城县试点普查工作不久。 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澄城(关中片区)四普工作队,汇集了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各地市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优秀业务骨干百余人,分为10支小分队。 一支百余人的队伍 每天的工作日常既忙碌又有趣 在队员中有两类“吉祥物”般的存在 一是专业经验丰富年长一些的“老”考古人 另一类则是来自省测绘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们 · 开局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他们为何如此重要?这二者,一个对当地文物了如指掌,一个则是每个小分队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都是“四普”工作必不可少的队员。 李国栋对队员的分配准则之一,就是每队都必有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队伍太沉闷太活泼都不利于工作,调剂得当最好;不同专业的队员可以在发现各类文物标本或新文物点时,迅速做出专业判断;老队员可是“宝贝”,每队必有,可以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专业经验;年轻人能带着老队员与时代接轨,学会使用新工具……李国栋按名单逐一从队员们的年龄、性格、专业领域等方面考量,竭力保证十支小分队均为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队员构成,让大家都能被妥善安置、学有所得。 李国栋每日辗转在各个工作队之间,尽力解决各种问题。 “时隔十六年再度开启的文物普查,且普查队伍里大多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凑在一起做一件事可想而知效率有多高。这宝贵机会,应该让给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的年轻人。”李国栋说。 原来李国栋翻了年就要退居二线了。这次普查汇聚了省内文博系统的各路大咖,随手拉一位就很可能是业内地位尊崇的学者,他觉得跟着这样的团队做普查的宝贵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应该让给年轻人。 不过,李国栋犹豫再三还是接过了担子。渭南市博物馆考古勘探部部长,也是普查工作队第一分队队长曾鑫最理解老师:“时间紧任务重,李老师熟悉渭南文物情况和各专家学者擅长的专业领域,更有助于工作队在期限内完成文物点信息采集。” · 普查中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59岁的渭南市博物馆考古勘探部顾问吴胜利,是第一小分队的“吉祥物”之一。 “看这地势环山绕水,墓葬很可能在这里。”小说中的场景变成了现实,在队员们还在搜坐标定位置时,吴胜利已经凭借丰富经验判定出了文物点的大概方位。 循着小路走了没多远果然发现了目标文物点。队长曾鑫不由得笑道:“有了两位‘吉祥物’坐镇,果然普查工作顺风顺水。” 曾鑫口中的另一个“吉祥物”——陕西省测绘院工作人员韩驰,正熟练地将测地型GNSS接收机放置在合适点位,以便高效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 很快,得到国家工信部北斗认证的GNSS平板有了动静——它在复杂操作环境下也能快速反应,显示出该文物点的墓群面积等详细信息。 彼时澄城艳阳高照,旷野里刺目的强光下,可达600尼特亮度的超亮超清全面屏中各类图像依然清晰可见。队员孙溢璇紧跟在韩驰一侧,将墓群名称、年代、面积等各类信息逐一确认后分项记录在系统中。 正是有了韩驰和测量RTK定位设备加入,普查小队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大半。 队友们测量画图的时候,吴胜利也并没闲着。他手持一把工兵铲在文物点转悠,仔细观察着土层,良久后才选定位置,一铲下去果然露出了几片碎陶。 吴胜利将碎陶托在掌中仔细端详片刻后开口:“这上面的花纹很清晰,丫头,标本袋还有吗?” 孙溢璇闻言立刻掏出标本袋迎上前:“吴老师,早准备好啦!” 她熟稔地接过陶片装袋、做标记,几日磨合下来,一老一小配合如行云流水,格外默契。 说起来,这把翻出碎陶的工兵铲也是“老考古人”了。它跟随吴胜利走南闯北已有30余年,不仅见证了众多珍品文物的面世,也是主人最珍惜的“宝贝”。 · 越夜越精神·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夜里十点的普查工作队微信群,迎来了一天中最活跃的时间段。 “这(面墙体)大家看看,能推测到什么年代?” “看墙体做法(十顺一丁)以及大木构架纹饰判断” “感觉是清中期至清晚期” …… 每日回到驻地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陶片是什么时代的?录入图片下载后为何规格不一致?古墓葬怎么判断具体该打几个点位勘测?统计当日普查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梳理标本登记信息、文物点知识补充、数据资料整理……队员们还有许多事要做,越夜反而越精神。 不同专业领域组合的优势此时得以显现。在这支各地精英骨干集结而成的队伍里,提出的问题能得到不同队员快速回应,这让来自西安市文物局的队员冀佳颖恍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普查工作队。 · 深夜“开小灶”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实际上,队长们为了让每个问题能迅速得到解决,不仅天天开碰头会、队内讨论会,还会请专业老师给队员们“开小灶”。 队长碰头会后,第十小分队队长温二强借机将第九小分队的队员付晨熙拉到自己的房间。房间里,第十小分队的队员们正翘首以待老师的到来。 “机会太难得,各方面的专家都能直接拉来当老师,不利用起来岂不可惜。”温二强笑道。 26岁的付晨熙看起来还有些腼腆,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就像变了个人一般健谈。 “辨认还是以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为主,比如彩陶开始于仰韶早期,兴盛于仰韶中期,仰韶中期我们一般称为庙底沟文化……”面对队员们七嘴八舌地提问,付晨熙并未藏私,而是直接就地蹲下将标本袋中不同的陶器碎片分拣出来,一一举例说明。 这样的小课堂,往往会持续到深夜,才在“学生们”的意犹未尽中放学。 · 灯火通明的窗口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鲜少人知,其实陕西省测绘局的工作人员们此刻也没有休息。 实地勘测中,文物点的周边环境各有不同,测量部位和数量点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这意味着普查工作队和省测绘局要在第一时间商讨出应对方案,做出双方都认可的改变。 此外,普查时的作业环境毕竟不如大后方稳定,许多绘制要求得将所需数据传送回省测绘局进行制作后再传送回工作队。而为了保证普查工作的进度,省测绘局本部往往会在收到要求的第二日一早就将成品传回工作队,效率之高连李国栋都忍不住为之赞叹。 种种缘由,让普查工作队的驻地里,总有不少窗口会灯火通明直至天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