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活化: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张玉和)贵州消息:近年来,贵州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活化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品牌化运营以及传承与创新并举等举措,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构建了全球首个系统化的蜡染数字基因图谱。实验室利用语义驱动的蜡染图案辅助设计技术,使设计师能够精准提取纹样的“文化DNA”,并借助智能设计系统突破传统设计瓶颈。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贵州非遗元素惊艳亮相,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
贵州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模式,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例如,镇远古城通过非遗技艺体验、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等活动,为游客呈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黔东南的肇兴侗寨通过侗族大歌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黄果树景区和西江千户苗寨也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二次消费。
贵州通过打造“黔系列”区域公共品牌,将分散的非遗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聚合效应。例如,大方彝族漆器通过品牌化经营,与设计师联名合作,成功拓展了中高端市场。“蝴蝶妈妈”“侗布故事”等子品牌也在欧美市场建立了独立销售渠道,打破了传统工艺品的营销瓶颈。
贵州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年轻一代的参与。贵州苗绣在国际时装周上的惊艳亮相,证明了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创新潜力。同时,贵州通过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形成了从职业教育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提升非遗项目的管理水平。此外,贵州还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如“非遗周周秀”等,鼓励公众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
贵州非遗活化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品牌化运营以及传承与创新并举,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推薦
-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