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专访】尹春华:图文双绝,百看不腻!時間:2022-09-09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 刘晓东)人物专访: 提起摄影高手尹春华,除了羡慕,就是敬佩! 他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编审(正高职称),《八小时以外》杂志摄影记者,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三十多年摄影生涯,他拍摄了许多“封面人物”,从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薄一波,到文艺明星刘晓庆、潘虹、唐国强、宋春丽、朱明瑛、沈丹萍…… 他的摄影作品曾连续入选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这也是摄影界里最正统、级别最高的全国展。 尹春华拍摄的作品,有“ 三不 ” :一是不用化妆;二是不用道具;三是不用专门的服装。原人物拍摄,但是呈现到眼前的,却是每一幅都神韵自然、恰到好处,如同一幅幅精美绝妙的艺术珍品。 让观者一眼千年、百看不厌! (图为:摄影家尹春华) (尹春华摄影作品欣赏一:天津市前副市长陆焕生) (尹春华摄影作品欣赏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赵文) (尹春华摄影作品欣赏三:天津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胡志军) (尹春华摄影作品欣赏四:书法家刘志恒) (尹春华摄影作品欣赏五:诗人唐绍忠) 人们说,摄影家摄影作品惊艳者有之,摄影和文字并驾齐驱者少见。 作为一名专职的文字记者,我对尹春华留下深刻印象,来自一次作品交流的机缘。感慨于尹春华摄影作品惊艳,随笔文字亦是生动精彩!不知是文字让照片更深邃,还是照片使人更有带入感! 在传统媒体采访中,大多是一个文字记者搭档一个摄影记者联合出行,像尹春华这样能拍能写的全能型搭档,势必颇受文字记者欢迎,羡慕且敬重,因为这是一枚妥妥的、工作顺利的“ 护身符 ”啊! 作家简媜曾写过这样一句形容快意人生的话:人生啊,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足够了。 尹春华,就是那个一边阅尽人间风景、一边留下无数精美摄影和文字的人。照片予人震撼,文字敲动人心! 这,也是尹春华的快意人生! 作品是最好的采访和语言。记者选择了几篇图文,通过尹春华的摄影和文字,向您揭开摄影记者的神秘面纱。 也让您了解,同样按下快门的食指和取景器后面,那双不一样的眼睛和智慧 …… 《我拍刘心武》 尹春华
那年夏天挺闷热,与作家刘心武先生约好下午为其即将出版的《我是刘心武》一书拍摄封面照片。上午九点我们开车赴京,到达宾馆已时近中午。
在这之前的几日,我在电话中与刘心武的助手讲,请刘老师来时,除了穿的一件衣服外,再带一件上衣,以备我拍摄时好有所调剂。下午三时,刘心武到来,隔着宾馆的大玻璃窗我便有些惊愕,只见刘先生着短裤,脚穿黑布鞋,短袖衬衣,一身上街遛弯的轻装打扮。——这可怎么拍?!
因为在这之前,我看到刘先生选的拍摄场地——这个宾馆五楼一个小型的会议室时,已让我惊诧不已:一堆桌子、椅子摞叠在一角,空出来的一多半,便是我的“工作场地”。我抬过颇似学生上课的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看着这一桌一椅摆放在像仓库似的场地中央,那情状颇觉滑稽。我知道,这遇上了“船漏偏逢顶风雨”的挑战了,原想在书斋中拍摄的种种方案全都不翼而飞。我让随同来的年轻编辑坐在那,赶紧试拍了两张。我脑中紧急筹划空手打天下的方案。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读刘心武的《班主任》便激动于心,印象深刻。在那改革开放的前夜,文中的清新之气包裹着魄力与胆识,被公认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以后,他的《我爱每一片绿叶》、《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钟鼓楼》等,都让我爱看不已,是我很喜欢的作家。看着眼前的刘心武先生,心想:刘先生是太过于信任我,还是于漫不经心中考试于我。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但于我却是一道几近无米之炊的难题。
刘先生对此宾馆很是熟稔,说话间已至五楼那间会议室。坐下闲谈中,说起他在美国讲学红楼梦,美国记者为他拍了不少照片,传回来四百多张,他较满意的有数幅。我们同看了一下,似不适宜做书的封面,更使此次拍摄有背水一战的情势。
刘先生倒是很随和。问:”怎么拍啊,我坐在哪?”——我心自说,我还不知道怎么拍呢!我说:只有请您坐在小课桌这了。看着坐在这课桌样的长条桌后,想着刘先生在美国演讲的样子,心里直想笑。
我从天津只带来了一只闪光灯,原拟在一书房的环境中,用这灯在墙壁或屋顶上反一下光便足矣了。这空荡的会议室也使这只闪光灯无光可反,只有借助此室唯有的一侧窗户做唯一光源了。为了活跃气氛,我说:刘老师,咱们先拍点 “装模作样” 的怎么样?在稍带轻松的笑声中,刘先生以他习惯的姿态拍了几幅。
刘先生在与同去的二位编辑谈着即将出版的书中的若干细节,我也完成了拍摄。只有以神见长,以生动取胜了。
与刘先生当即在相机里翻看了拍摄的照片,看到最后,刘先生说了句:“ 到底是高手啊。” 我忖度,一是拍得传神,是他心中所喜欢的构图、用光,这是我从他带来的在美国拍的照片中斟酌到的。二则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拍出这样的片子,也是他称许有加的因素之一。我看了一下时间,前后拍摄十八分钟。
刘先生很高兴地选了一幅,做《我是刘心武》一书的封面。随着此书在《今晚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十几家媒体的连载,我为刘心武拍的这幅照片也在大江南北的报纸上,连续亮相一个多月。
曾经采访过很多名人、大家,除了他们的学术、学识、学养,令人敬佩。我还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许多如雷贯耳的名流大家,他们的照片与他们的成就落差太大,往往是图片上的“贫下中农”。看着刘心武先生这幅传神的照片,我总想起北京那家宾馆简陋的会议室,想起那十八分钟似无米之炊般的拍摄。
《我拍画家霍春阳》 尹春华
霍春阳,画界大家。同在津门,未曾交集,于其画作佳文,久存敬慕。一偶然机缘,霍兄访友,经过我工作室,便有了第一次的不期而遇……
霍兄作画,如入圣境,冥目沉摒,深若无人。有同仁戏曰:状似神魂附体矣。实已臻浑然无我之境。
传说他三叩拜古画,如敬先贤。可以猜解在其胸中,白白一纸,千姿百态早已寓形千年,他只是于无形处信手拈出而已。自然洗涤乾坤,气韵跃然纸背,简单而万千气象。那出神幻化,殊胜之笔自不待言。
王维有句,“不辨桃源何处寻”。其实,激流之下,必有深潭。霍兄默而不群,蹊径独步,与古人为伴自不孤。
拍照时他坐于椅上,腿部鼓鼓囊囊,形不对。便建议把兜内物取出。只见他自裤兜掏出手机,二又掏出一手机,三掏出一鼓鼓钱包,四又掏出一卡片照相机!着实让在场人惊叹其囊中物。此番魔术般情态,使拍照在喜剧氛围中开始,快门与笑声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了。
照片氤氲书卷气,神形俱佳。霍兄的夸赞是在凝视了好一会儿,一言不语之后发出的。我想这是审视良久后的首肯,也是不轻易叫好的叫好。摄影作品入画坛大家法眼,我自亦欣然。
电话,霍兄依然关机。他老兄随身装备两部手机,却与外界屏蔽,何也?想到他出世入世之言,似可做一解。他是常在世外寻寻觅觅,幽兰空谷中,独得一花一世界的深邃,乐而忘返。
除非他想找人时,那手机才是入世之物……
《我拍老夫老妻》 尹春华
拍下这样别致的瞬间,有巧合的成分在内。人们常说的:“难以预求,也不可复制”, 大约指的就是这吧。
照片中的长者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老领导。
这个年纪的夫妇,历经的年月与诸多人家大抵一样。艰辛,覆盖了平凡岁月;操劳,染成了根根白发。
开怀者,透着把一切等闲视之的快意。端坐者 , 则是一派风轻云淡的平和。
充盈画面的是心中一派茵茵绿色,却没有一棵杂草的澄澈心地。磨难多于快乐的生活中,相濡以沫的积淀,演绎成一幅经得起长久注目的油画。朴实、坚毅,是其底色,乐观向上,是其基调。
如果说,成功男人背后,定有让人尊敬的女人。这温雅笑容饱含的分量一定让人敬佩。
一般合影照片,画面中的二人,视线肯定是统一的。这对老夫妻恰恰一人注视镜头,一人移向画面以外,“形散而神聚”,使画面平添了情节,增进了生动而又亲切的感觉。
说实话,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什么都不容想。这不可复制的精妙一瞬,每每阅之,总是有感佩、有感叹,也有感慨……
沧桑历尽的生活况味,画中人自不待说。
观者,凭个人阅历尽品其中滋味…… 上壹篇中秋赏月最佳时间:周日44分下壹篇秋天的仪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