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由心生任点染 -沈晓峰及其山水画 中国摄影新闻通讯社记者李中华报道:沈晓峰的山水画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净”、“澹”这两个字来概括。一是笔墨的清淡,几无色彩,却以点点墨痕即展现了天地万物。以墨代色,却真正超越了绚烂的色彩世界。在表现色彩这方面,沈晓峰是得其真髓的。其画中的意象如袁宏道所说:“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无,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二是意境上的恬淡,心境的平和。着重在“取境于意”的层次中,显现画面物象的“象外之象”,从而,使“立象以尽意”,他将绘画推进到“境生于象外”。可见,其对中国古代美学前期追求的“气象峥嵘,五色绚烂”发展到后期追求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是有着深刻的理解的。 溪山幽居图 湖山晨溪图 溪山早春
观沈晓峰的画,使观者心灵默默沉人一种幽微、空明的状态里,一种难以名状但又依稀可见的净澈灵气,时时向我们袭来,仿佛置身清新、澄灵、纯净的山林,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中无疑蕴含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自得之后的禅界与空灵。他所表达的是以静观动、动静相宜的境界。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而空则作用于视觉,在不同感官的相互协调和转换中,听觉的静正摇荡出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又更加渲染了宁静的氛围,造就了这片宁静空蒙的悠远之境。画者在描绘自然山川时把自己的情、神、心、意融入画面。所以说古人的笔墨是有限的,而自然宇宙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只有走进自然、深人生活,艺术之思才能源源不断、随手拈来。对此,沈晓峰是深有体会,他非常注重感悟自然在绘画中的作用,但他的写生所描绘的不完全是自然山川的实景纪录,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所感、所思,展现的是自己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他遍游大江南北,足迹几遍华夏,且远涉海外,他时常数日数月的深入山林其间,感受着自然的博大、寻求自然时空与心灵的契合。 沈晓峰在静观自然万物的同时,又以犀利敏锐眼光洞达了古人、体验了现在。从他的画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画中的山川、溪流、田舍、高士等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是他的心灵、思想、情感的图像化显现。其早年在诗文、书法上下过长期的功夫,其好文善书,故其书画相通。 |